文艺辉映时代 风气引领全国

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,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。70年前,在抗美援朝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,文艺工作者是如何歌唱祖国、礼赞英雄的?

首都博物馆,“和你在一起——北京市文联成立70周年成就展”正在举行。一张照片引人注目——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身穿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,正在表演相声,周围的志愿军战士看得津津有味。

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,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,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。70年来,在共和国历次重大事件中,首都文艺工作者从来没有缺位,他们用文艺辉映时代,以风气引领全国。从朝鲜战场,到抗击非典;从70周年大庆,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,始终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和紧贴时代脉搏的力作。

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,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月,北京市文联成立。同年10月,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,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。首都文艺界积极响应号召,广泛开展义卖书画、捐献稿费、义演募款等活动。“到一线去,到战壕去,到火热的战士生活中去”,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最响亮的时代口号。

1951年至1953年,共有三批赴朝慰问团,首都文艺界参加慰问团的先后有数十人,其中有不少人两次赴朝。

连阔如(评书)、曹宝禄(大鼓)、侯宝林(相声)、郭启儒(相声)、谭富英(京剧)、裘盛戎(京剧)、小白玉霜(评剧)、关学曾(琴书)、老舍(作家)、梅兰芳(京剧)、程砚秋(京剧)、新凤霞(评剧)、良小楼(大鼓)、魏喜奎(大鼓)……这些闪亮的名字,都出现在赴朝鲜慰问名单中。

当年,金业勤、金淑勤、金汝勤三兄妹,刚随中华杂技团从国外结束表演归国,就奔赴朝鲜参加慰问演出。68岁的魔术大师“快手刘”,“从前重金聘请也不愿去外地”,“40年没有离开北京一步”,也踊跃参加慰问,在朝鲜,他把自己的许多拿手小戏法主动教给“最可爱的人”。

33岁的侯宝林,俨然有宗师风范。据时任慰问团文工团总团副政委兼曲艺大队政委的刘大为回忆,在朝鲜战场,有些文艺工作者第一次在这种战争环境里活动,难免有些紧张。可是侯宝林非常沉着从容,从这一边走到那一边,对大家一个个进行安慰。大家的情绪也慢慢地平静了下来,不但没有人乱跑乱动,有的还像侯宝林那样,从挎包里拿出慰问团员入朝须知小册子,坐在堤下阅读。除了表演经典相声,侯宝林和郭启儒还精心编排了新相声段子。

大鼓艺人良小楼表演的《董存瑞》受到热烈欢迎。她说:“我在北京也唱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段英雄故事,那时一切感情只是我根据唱词加以想象的;到朝鲜以后,亲自见到许许多多英雄人物,体验到我们人民英雄的感情,我是越唱越带劲,自己也觉得越唱越好了。”

北京曲艺工作者根据前线部队英雄故事突击编出新唱词,尤其为战士们所喜爱。张景华编词,蔡连贵、魏炳山演唱的《周维荣大战中原山》《于世友活捉美国兵》;孙玉奎、谭伯如编词,魏喜奎演唱的《飞虎山》,顾荣甫、尹福来编唱的《金胜云打飞机》等,都大获成功。

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,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、共命运、心连心,欢乐着人民的欢乐,忧患着人民的忧患,做人民的孺子牛。北京市文联成立后,首都文艺工作者就承担起在新中国首都建设民族的、科学的、人民大众的文艺的神圣使命。

“《北京文艺》创刊号九月十日出版。这是由北京市文联主编的一种综合性的文艺月刊。”这篇介绍《北京文艺》创刊号的文章,由时任《北京文艺》编辑部主任(总集稿人)、30岁的汪曾祺以笔名“曾淇”撰写,刊发于1950年9月21日《光明日报》2版朝阳副刊。

发表在《北京文艺》创刊号上的主打作品,就是北京市文联首任主席老舍回国后创作的第一个话剧剧本《龙须沟》。话剧《龙须沟》和杨沫的小说《青春之歌》、侯宝林的相声《婚姻与迷信》等,及时呼应了人们建设美好生活的期待。评书表演艺术家连阔如带头在北京开始新曲艺实验,改编赵树理的小说《李有才板话》《三里湾》,广受欢迎。梅兰芳打破京剧青衣行当传统做法,创立“花衫”这个新行当,《贵妃醉酒》让人耳目一新。

改革开放后,文艺“百花齐放”,首都文艺界得风气之先。老作家新作频出,杨沫的《东方欲晓》、管桦的《将军河》、端木蕻良的《曹雪芹》纷纷面世。《北京文学》发表的《受戒》(汪曾祺)、《风筝飘带》(王蒙)、《爱,是不能忘记的》(张洁)等,均传诵一时。刚兴起的朦胧诗受到许多人的质疑,文艺评论家、后来担任北京作协副主席、名誉副主席的谢冕顶着压力,于1980年5月7日在《光明日报》发表文艺评论《在新的崛起面前》,为朦胧诗正名。《北京人在纽约》《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》《大宅门》《奋斗》《我的青春谁做主》……首都影视工作者总能拿出反映百姓生活,紧扣时代主题的京味儿作品,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欢乐时光。

进入新时代,首都文艺工作者以更加高昂的姿态引领全国风气。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创新性诠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,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;长篇小说《北上》描摹大运河的厚重历史和风土人情;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“礼赞新时代”声乐套曲唱出了时代之声、人民心声。电影《红海行动》《战狼2》,电视剧《破冰行动》,京剧《党的女儿》、歌剧《长征》等,无不鼓荡时代精神,焕发理想光辉,承载大国气象。

京味儿在字句间徜徉,京韵在音符间流淌。从2005年开始,每到腊月二十三小年夜,“北京新春音乐会”都在人民大会堂上演,“过民族节、着民族装、赏民族歌”成为时尚。《故乡是北京》《前门情思大碗茶》《冰糖葫芦》等经典民歌让人们百听不厌。

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,要更加精心保护好,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,强化“首都风范、古都风韵、时代风貌”的城市特色。

北京历史积淀深厚,昆曲、京剧、古琴艺术等11个项目入选“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”名录,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126个……

当传统遇上直播,与时俱进是许多北京老字号的一致选择。潘家园鉴宝、吴裕泰茶道、内联升做鞋……最近,不少北京老字号纷纷直播“圈粉”。“宝宝们看啊,我给大家演示一下,当年我学绱鞋时,穿第一针花了整整10分钟。”这是北京老字号内联升第五代传承人任晨阳直播时的开场白。她为直播间的粉丝介绍了90余道纯手工工序制作的“千层底”布鞋。直播让非遗的文化底蕴更加贴近大众,北京的非遗传承人有了新的舞台。

从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到各种受到追捧的文创产品,600岁的故宫屡屡成为新闻焦点。“只有传承、保护和利用好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资源,将更多精彩的文化成果奉献给广大社会公众,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‘活起来’,才能无愧‘金名片’的美誉,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下一个600年。”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单霁翔说。

文艺工作者是灵魂工程师。加强文艺队伍建设,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,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才。各级文联责无旁贷。北京市文联就是首都文艺工作者温暖的家。

“新中国成立初期,北京天桥地区聚集了一大批旧社会的老艺人,像大名鼎鼎的侯宝林、关学曾、曹宝禄、魏喜奎、金业勤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